出門在外,我幾乎不帶現金,能刷卡就刷卡。很多人對信用卡心存疑慮,覺得它會讓人延遲消費、預支未來現金流,甚至陷入卡債,但我想分享的是:只要方法正確,信用卡不但不會讓你花超過自己能負擔的錢,反而能幫你攢下一筆「犒賞基金」。
📌 我的抽屜理財法:不超支的秘密
我家裡有一個小抽屜,裡面分成不同格子,每個格子代表一家銀行的信用卡。當我刷了某一張卡,我會立刻把等值的現金放進對應的格子裡。
這樣的好處是:
我沒有「預支」到未來的錢,因為現金已經被預留。
心裡清楚自己花了多少,也不會在月底帳單來時嚇一跳。
反而能利用卡片優惠,替自己賺回小確幸。
簡單來說,刷卡只是「付款方式不同」,但現金我早就預備好了。
這款抽屜我大推薦,蝦皮有在賣,可以看這裡 > 蝦皮賣場
我用的標籤機是精臣D110M藍牙標籤機, > 蝦皮賣場看這裡
🎁 回饋金不是小錢,而是犒賞基金
很多人會把回饋金當零頭,隨便花掉。但我自己有個原則:
我會把所有回饋金額外再放進一個「犒賞基金」的小格子裡。
這筆錢不會用來日常開銷,而是專門用來:
出國旅行的旅費補貼
大筆支出(像是買電器、升級家用品)
或是偶爾犒賞自己的一次體驗
這樣做的好處是,當數字慢慢累積起來,你會突然發現,過去一點一滴的「刷卡回饋」居然能成為一筆實實在在的旅行基金。
☕ 小獎勵的心理效應
比起把回饋金零零散散花在咖啡或零食上,我更喜歡一次「大筆使用」的感覺。
因為那會讓我更有「這趟旅程是羊毛換來的」的成就感。
當我刷卡累積的回饋金足夠支付一張機票、一晚飯店或一次體驗時,那種心情特別爽快。這筆錢既不是從薪水額外支出,也不是額外的投資收益,而是我日常生活中的小心思帶來的額外收穫。
✅ 小結:善用信用卡,不等於失控消費
別把信用卡當「額度」,而是當「付款工具」。
記得用自己的方法確保現金流(我的抽屜理財法就是其中一招)。
回饋金集中運用,讓它成為犒賞,而不是零散的消耗。
很多人討厭信用卡,是因為害怕失控;
但我更相信,信用卡其實是一種「工具」,用得好,你會比只用現金更快累積小確幸。
刷卡不等於債務,刷卡也能變成存錢術。
重點是,你要幫自己設計一個「不會花超過能力」的規則。
👉 你也習慣用信用卡累積回饋嗎?還是你有屬於自己的存錢小技巧?
留言分享,我很想知道大家不同的做法!
留言
張貼留言